接《黄庭坚禅书是怎样炼成的——师承百家,博采众长,拓展书风(一)》。
步入中年后的黄庭坚,开始学苏字。苏轼云:“黄庭坚学吾书,则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杨万里亦说“予每见山谷自言学书于苏东坡。”但现存《山谷集》中找不到有关学书于苏东坡的记载,只有“子瞻昨为余临写鲁公十数纸”。
元祐元年,黄庭坚到汴京后,与苏轼相处六年,交往频繁,切磋书艺,受苏轼的书风影响甚深,他说:“比来作字,时时仿佛鲁公笔势,然终不似子瞻暗合孙觉耳。”如四十三岁所书的《王纯中墓誌铭》,与苏轼字非常相似。《南康贴》、《制婴香方》中的秀挺伸拖,都留下仿苏字的痕迹。
对于这段时间仿学苏字的书作,黄庭坚自评道:“至元祐来,所作书贴差可观,然用笔也不知起侧,变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
黄庭坚一生敬佩、崇拜苏轼的书法艺术,并特别讚美他:“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䪨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蜀人极不能书,而苏东坡独以翰墨妙天下,盖其天资所发耳。观其少年时字书已无尘埃气,那得老年不造微入妙也。中年书圆劲而有韻,大似徐会稽。晩年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此公平车天资解书,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余谓苏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受苏轼的影响,启示较多,他赞同苏轼提出”大字虽于结密而无间,小字虽于宽绰而有余“的观点。并分别以《瘗鹤铭》和《兰亭集序》作为大字与小字的范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描述。
他与苏轼同样,走一条食古而化新的书艺之路,主张书法要创新立意,提倡要有自己的个性面貌,学书要临其神不求其形,都十分重视人品与学识的修养,强调字外功夫。黄书秀挺伸拖,其摆宕处就似苏,特别是晚年落笔妍为枯,啬丰为瘦,已将苏东坡书法的神韵融汇于运笔之中。
未完待续《黄庭坚禅书是怎样炼成的——师承百家,博采众长,拓展书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