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十一)》。
崇宁四年,元祐党人的政治命运出现了转机。五月除党人兄弟父子之禁。九月诏党人贬谪者量移内徙,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十五载:《御笔手诏,元祐奸堂,只诬先帝,罪在不赦。襄屈常宪,贷与之屏之远方,固无还理,弃死贬所,岂不为宜?今先烈绍兴,年谷丰稔,铸鼎以安庙社,作乐以协神明,嘉祥荐臻,和气涞洽,四颁赦宥,覃及万方.......应领内移荆湖荆湖内移江淮近地,惟不得至四辅机甸。”黄庭坚也在被赦之列,由宜州移永州。但是,皇帝的诏令还未传到宜州,黄庭坚于九月三十日就离开了人间。
黄庭坚这第二次的放逐,越贬越远,贬到瘴疠充盈的粤西边陲,然而声名却越来越高。他因道德高尚,文才超群,书法杰出,深得佛理,以其才德,以其宽广的胸怀及诗文书法的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崇敬和爱戴,在生活上得到多方面的照料、资助。单在《宜州家乘》八个月的日记中,所提到的人,有太守、武将、僧侣、文人及普通老百姓(除亲戚外)达七十八人之多,馈赠的物品有:粟米、蜂蜜、雪菌、笋、山药、枇杷、橄榄、石榴、菖蒲、椰子、木瓜、山芋、牛脯、茶叶、人参、朱砂、竹簟等。
但黄庭坚毕竟是在垂暮之年与亲人睽离,形单影只,处境窘迫、凄惨的条件下生活。他能承受如此强烈的痛苦,还是藉佛老思想进行自我排遣。可谓是胸怀豁达,情趣瀟灑,恬淡自适,从而能履危难而处之泰然。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默书《范滂传》。当时党禁甚严,士大夫例削扎掃迹,但宜州别驾俞若著且敬遇不怠,还遣二子师从黄庭坚,一日携纸求书,黄庭坚慨然默诵大书《范滂传》,卷书只有二、三字疑误。这不仅反映黄庭坚惊人的记忆与渊博的学识,更重要是体现黄庭坚所仰慕并努力追求的人格境界。黄庭坚面临人生坎坷的流放生活,仍能奋笔大书长达一千一百三十字的《范滂传》来,既是自励,也是明态,表露出内心对邪恶的政治势力的高度蔑视,以及步武先贤、垂范后世的铮铮风骨和顽强不屈的气节,这是他内心升华的结果。此件作品历代受到人们的激赏与珍爱。
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再一次证明,逆境的磨炼,对于大智慧者,是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