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三)》。
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黄庭坚二十八岁,是年试中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任职居住北京(今河北大名县),一直至元丰三年初,前后长达八年。
国子监教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位卑俸薄,黄庭坚对清苦单调的生活并不十分满意,但长期平静生活却给予他一个研究经学,学习诗文,钻研书法艺术和进行思想探索的好机会。
这阶段,黄庭坚生平发生一个重大转折,就是相识了苏轼(苏东坡)。熙宁五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已读到黄庭坚的诗作,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该年十二月苏东坡到湖州,既是黄庭坚的岳丈,又是苏东坡故交的湖州太守孙莘老,将黄庭坚的诗文示苏轼,求其指教,且云:”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苏轼阅后,“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并对黄的文风与品格深表赞赏。熙宁十年,苏东坡又在齐州李公择处见到黄庭坚的诗文,苏轼云:”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
苏东坡以黄庭坚为友,从而拉开了苏黄友谊的序幕。
后来,黄庭坚了解到苏轼对他的称赞后,在元丰元年初夏致书守徐州的苏东坡。并赠《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对苏轼深深表示感激之意,其书云:”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愷弟,约博后来。”,对苏轼“海涵地负”的高才大德极表钦仰。苏东坡收到黄庭坚的投书与赠诗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随即有报章及和诗“次韻黄庭坚见赠古风二首》”,称赞黄庭坚“超逸绝座,独立于万物之表。”至此,北宋两位文学书法巨子诗书往来,酬唱不断,建立起终身不渝的真挚友谊。
黄庭坚对苏东坡始终抱着十分敬仰的态度,无论是禅宗道佛之学,还是书法、绘画的艺术创作,都受苏东坡的启示和影响。黄庭坚不仅开始学习苏字,写下了大量评论苏东坡文学和书法创作的文字,并对其文学艺术推崇备至。明人查仲道称赞苏黄之交道:“风节行谊,铿轟一时,炳耀千古。”但也因苏东坡的关系,被卷入党门之争,连续二次被贬,一直到死于异乡。可谓“人生道路同坎坷,艺术成就相伯仲。”
未完待续《黄庭坚坎坷而辉耀千秋的一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