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文章 ,世称苏黄 。”黄庭坚一生除了书法、诗词成就斐然以外,其散文成就也是灿灿生辉。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散文近 2900 篇。黄庭坚的散文创作,生前就享有声誉,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更是十分巨大。
黄庭坚的散文创作,大体可以分为游学期 、下僚期 、馆阁期和贬滴期几个时期 。
游学期为嘉祐五年至元丰二 年 (1060一1079) 。这段时期,黄庭坚散文创作起点较高,直抒胸臆,挥洒自如,但有仿效的痕迹 。
下僚期为元丰三年至元丰八年 (1080一1085 ),黄庭坚沉沦下僚 。散文理念的形成 ,个人风格的追求 ,标志着散文创作的自觉 。
馆阁期为元祐元年至绍圣元年 (1086一1094),黄庭坚和 苏门盟主苏轼 ,以及同门汇聚京师,创作 富于激情,散文数量 首次超出同期的诗歌,呈现奇崛顿挫的艺术特色 。
贬谪期为绍圣二年至崇宁四年 (1095一1105 ),黄庭坚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荒凉之地,散文创作达到了鼎盛 。黄庭坚对人生和散文创作的真谛领悟深刻,为文无意而意至,语言质朴 ,蕴藉有味,形成了平淡 、老成的创作风格 。
黄庭坚的散文理论自成体系。《答洪驹父书》三首为黄庭坚散文理论的代表作,丰富了北宋的散文理论。黄庭坚把“治心养性 ”当作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注重自我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其次,黄庭坚强调师古独创,学习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特 色鲜明, 自成一家。第三,黄庭坚讲究作文,提出 了著名的“点铁成金 ”之说,强调自作语,务去陈言。黄庭坚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重视散文 创作的艺术表现技巧。
黄庭坚的散文创作具有蕴藉有味的艺术特征,倡导散文的本以新意,强调以理为主,将经术 、议论和性理融为一体,言理不言道。在散文创作 中有意于奇,立意谋篇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等有不同凡响之处。黄庭坚散文创作必谨布置,终始关键,曲折致意。强调创作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的结合,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黄庭坚工于语辞,注重散文的声韵之美,善于运用比喻 、对 仗 、比拟等艺术手法,给人以审美的趣味和愉悦。
黄庭坚的散文主要有辞赋 、序跋 、杂记 、书简 、碑志 、铭文和字说,成为北宋后期散文创作的光辉篇章,堪称为后世留下的散文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