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于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其家族本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祖先由会稽迁徙至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今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 [3-5]  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


神宗元丰八


年(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赵煦崩,弟赵佶即位,向太后临朝,重用旧党臣子,秦观放还横州,八月十二日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时卒。

民间传说苏轼之妹苏小妹为秦观之妻,其最出名的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但据后人考证苏小妹应为虚构人物,秦观原配为高邮富商徐成甫之女徐文美。有一妾名连朝华。


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拜谒苏轼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原)、宋(玉)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


初入官场


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纯仁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


元祐六年(1091),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旧党遭贬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新党人士章惇、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秦观年事已高,身处雷州,自做《挽词》。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