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是怎样来的?他们分别是谁?(四)

    作者:坛子山酒业时间:2020-03-09浏览量:914次分享

    0

  续《苏门四学士是怎样来的?他们分别是谁?(三)》。

  《苕溪渔隐丛话》曾称引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说:“随人作计终后人。”又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可见黄庭坚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开辟道路的雄心的。黄庭坚-4.jpg

  然而黄庭坚的社会接触面较之前辈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远为狭小,长期的书斋生活与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使他只能选择一条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他说:“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又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胡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这种倾向。那么怎样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呢?就是根据前人的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

逸仙传奇.jpg

  黄庭坚称这种作法是“脱胎换骨”,是“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以腐朽为神奇”。比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须。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进一步用空谷的清风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根据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已近俗滥。

  黄庭坚《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意思就深了一层,而且符合于这些文人的雅趣。

  未完待续《苏门四学士是怎样来的?他们分别是谁?(五)》。


  • 0条评论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