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黄庭坚是茶客还是才子?我们当然知道!(四)》。
可是,富弼不这么看。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在儿时的认识、习惯,往往会影响终身。身为儒林士子,本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念,以百姓为念,积极进取,献身国家。可是,黄庭坚小小年纪,竟然就把官场看成名利场,把天下官员都看成勾心斗角的权谋之士。如此黄庭坚,长大之后,对国家,对朝廷还能够有基本的责任感、使命感吗?
第二件事,是黄庭坚落榜之后的平静。那一年,黄庭坚以洪州第一人的身份来到京城,亲友们对黄庭坚都寄予厚望。一同参加科考的,还有同乡孙升和乔希圣。科考结束后,孙升让家仆在官衙前等候发榜,自己和黄庭坚、乔希圣等人喝酒论文,打法时间。皇榜公布后,仆人一路狂奔冲入客栈。大家都围上来询问结果,黄庭坚自斟自饮,端坐不同。因为跑得太急,仆人无法开口,举起三根手指,意思是有三个人考取了。大家个个心焦,追问是哪三个人。好一会儿,仆人才回答是孙升和乔希圣以及另外一个人。考中的三人欣喜若狂,那些落榜的悲伤失落,甚至有人当场大哭。欢喜过后,孙升、乔希圣都来安慰黄庭坚。黄庭坚不以为意,谈笑自若。聚会结束,黄庭坚主动提出跟随孙升前往观看皇榜。大家都劝黄庭坚别去,亲眼看到榜上无名,必定更加难过。可是,大家都想错了。黄庭坚看着榜文,脸色平静如水。
考中也好,落榜也罢,黄庭坚依然还是黄庭坚。
宋代考中进士极难,各州举荐考生动辄上万,最终录取的不过一二百。一旦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前途无量。即便再旷达的举子,落榜时也难免伤心。黄庭坚处之泰然、浑若不觉,正是他一直以来淡漠功名,不在意仕途进取的表现。
淡泊名利固然高雅,但若人人标榜清高,关系国计民生的那些“俗务”由谁去做?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两宋士林推崇的行为标准。
未完待续《黄庭坚是茶客还是才子?我们当然知道!(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