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杜甫的一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留下一部诗史(三)》。
公元736年,杜甫24岁,在自己徒步游祖国的计划中,他加上了家乡河南巩县一站。
返乡的途中,杜甫路过长安。此时正值科举考试之际,尽管杜甫原本就是为逃避科举考试才离家出走。但率性的杜甫做事本就有些任性,为了凑热闹他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科举考试。
没上过补习班,也没正经念过书,裸考的杜甫毫无意外地落榜了,但他并不在乎,因为在杜甫的心中自己始终是那个被神选中的孩子:
《壮游》(选节)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家公子有学问,只是十四五岁便可出入翰墨之场。7岁能吟诗,9岁便佳作不断,如此天赋异禀,一次名落孙山根本不是事儿,问题不大!
落第之事丝毫没能影响杜甫看世界的心情,回到家乡与家人短暂相聚后,杜甫再次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立于泰山之巅,杜甫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一年,山顶的劲风与浮云都听见了少年的豪言壮语,只是他们不曾知道,那也将是杜甫最后的美好岁华。
未完待续《杜甫的一生: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留下一部诗史(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