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可与黄庭坚初次是什么时候呢?
文献中没有明确记录王、黄见面的时间。但是据流传的信札,我们也可以大致推测这一时间。黄庭坚于元符元年(绍圣五年)春被旨移戎州,三月出发,六月初到达戎州。王献可与黄庭坚的见面,应该发生在黄庭坚从黔州经过泸州至戎的路上。
与王、黄会面相关的,是以下的几段文字:
“再拜启。春末被旨移戒州,谓计日可参候,故不复拜状。而多病就医药,所至淹留,凡三易舟,乃得及此。比来不审尊候何如?叹早得雨,想少慰忧民之意。某捐弃漂没,衰病慵惰,久在林麓,已无衣冠,但有幅巾直裙,野人之服,恐不可造公门,谨勒手状承动静。”(《答温州安抚王补之》)
“使君于我,无平生懽,自我投荒,卹予饥寒。有白头新,有倾盖旧,三月渡泸,一笑握手。谁云此别,遂隔终天,临风寓奠,有泪如川。”(《祭王补之安抚文》)
“钦想风流有日,邂逅获奉绪余,少慰摄曏往。不肖放荡林泉间,已成寒灰槁木,尚蒙长者过当爱护,使立于无悔之地,敬佩嘉德,无以为喻。重辱手教,存问勤恳,感激感激!区区来日遂行,无缘瞻望,唯冀为国自寿,以须陆用。”(《答温州安抚王补之》)
“别来虽累月,自以罪戾不复可湔祓,所过人视之,唯恐为渠作祟,故虽平居亲爱能忘其不肖者,亦不敢以书遇。如长者之庭,则未尝一曏往也。乃蒙九月十日赐教,存问勤恳,感慰无量。无缘瞻望,临书驰惰,千万伏祈为国自重,以须进用。”(《与王泸州书》)
《答温州安抚王补之》札中“春末被旨移戒州,谓计日可参候,故不复拜状”,是元符元年迁戎的路上,且也表明在黔州期间没有与王献可见过面,而希望可能不久即能相会。“野人之服,恐不可造公门”,似为婉拒王献可的正式邀请。《祭王补之安抚文》中“三月渡泸”记载的应该是庭坚从黔南改迁戎州,三月从黔南出发,“溯流在道三月”(《与王观复书》),路过泸州时与王献可会面。而《答温州安抚王补之》“钦想风流有日,邂逅获奉绪余,少慰摄曏往……区区来日遂行,无缘瞻望”,则是见面之后的谢函,语气也颇似在行旅中,也必是离泸赴戎的路上。而上面的《答温州安抚王补之》“恐不可造公门”,也是“邂逅”的注脚。“不肖放荡林泉间,已成寒灰稿木”用语也与《与东川提举书》中的“寒灰摘槁木,不省世事”同,都是初到戎州时的语气。而《与王泸州书》中“别来虽累月”与“蒙九月十日赐教”时间也相吻合。根据这些这些材料,可以把王献可、黄庭坚的会面时间,锁定在元符元年五月间。
未完待续《黄庭坚与王献可,海内存知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