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王献可,海内存知己(三)

    作者:坛子山酒业时间:2019-09-02浏览量:560次分享

    0

  接《黄庭坚与王献可,海内存知己(二)》。

  《黄庭坚年谱新编》记黄、王交游始于绍圣四年春“泸州太守王献可以书来求山谷为其作书”并引用了《答王补之书》,显然有误。

  从《答王补之书》这封信看来,是王献可先遣使送信与黄庭坚。但是,这显然不是答复王献可给黄山谷的第一封信。查考《黄庭坚全集》,黄庭坚与王献可的信札一共有四十四封。黄庭坚自绍圣二年四月至黔,王献可元符二年秋去世一共五年,考虑到古人的通信手段及交通技术,推断这些应接近全部的给王献可的信札。这五年中,王、黄频繁的书信往来中,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内容。除了平常的嘘寒问暖外,更涉及礼物馈赠、人才推荐和书法的交流等。下面依据这些信的内容,来推断王、黄友谊开始的具体时间及交游的内容。

黄庭坚-1.jpg

  黄庭坚将一家四十余口寄住芜州,于绍圣二年四月,在兄长元明的陪伴下到黔并上《谢黔州安置表》,而兄元明是年六月东归。同年七月,弟知命自芜湖携黄庭坚家人出发来黔,绍圣三年五月到,随后知命携其妾访时为涪陵尉之嗣直(叔向)十余月,生侄儿牛儿。这些事情令在流放中的黄庭坚心情大为改观。

  以此为界,则不难推出王、黄交游的年限。可以确定是元符二年七月之前的,有如下二札:“谪官寒冷,人皆掉臂而不顾,乃蒙遣使赐书存问,勤勤悃悃,恩意千万,感激无以为喻,俸余为赐甚惠厚,颇助衣食之源。但愧拙于谋生,一失官财,以口腹累人,愧不可言。某兄弟同庖四十口,得罪以来,势不可扶携,皆寓太平州之芜湖县,粗营柴米之资,令可卒岁。乃来伯氏授越州司理,小侄朴授抗州盐官尉,皆腊月阙,可分骨肉相养也。某比茸江滨一舍,粗可御寒暑,已分长为黔州民矣。长者未归朝廷,自此时可修问。谨奉手状,不能万一。”(《答泸州安抚王补之》)

  “天气差凉,即日不审尊候何似?伏惟樽俎折冲,蛮夷安业,百福所会,有神相之。想僚佐多佳士,有以宴乐之。某忧患之余,癯瘠未复,须发半白,学问之气衰苶。惟是自断才力,百无所堪,已成铁人石心,亦无儿女之恋矣。无缘言面一笑,聊因笔墨,以通倾倒之意。守倅皆中朝士人,相待甚厚,为幸不细也。存问勤笃,故缕及此。”(《答泸州安抚王补之》)

  《答泸州安抚王补之》札中“某兄弟同庖四十口……皆寓太平州之芜湖县”,是黄庭坚赴黔时的情况,还未提及绍圣二年七月弟知命即携其子、妾及庭坚家人赴黔之事,则此信必在本年七月之前。与“某比茸江滨一舍,粗可御寒暑”时间亦合。《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中“天气差凉”又“亦无儿女之恋矣”,也是这段时间无奈心情的体现。但语气“存问勤笃,故缕及此。”似在《答泸州安抚王补之》信札之后。所以,王、黄的交游,至迟是在绍圣二年夏天或更早。

  未完待续《黄庭坚与王献可,海内存知己(四)》


  • 0条评论
    最新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