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之祸,黄庭坚开始了人生政治上的逆境时期,此后数遭贬谪,最后于宜州贬谪地去世。然而,这段时期,却是黄庭坚艺术和文学创作的上升期,也许正是逆境的磨炼,使其认识得到升华,因而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上逐渐达到顶峰。
固然,黄庭坚能够在逆境中得到磨炼,主要在于黄庭坚对于禅理的研究颇深。但是,另一方面,黄庭坚受到当地仕绅的尊敬,与当地仕绅之间有效互动,也是支持黄庭坚在逆境中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期间,黄庭坚颇受当地官僚黔州太守曹高羽,戎州太守彭道微等人的器重,可谓是“海内存知己”。而其中官位最为显赫的是当时任泸州太守抚边使的王献可。事实上,黄庭坚与王献可一家的交游也是黄庭坚流寓黔、戎历时最久的,一直持续到建中靖国元年黄山谷东归之后。王、黄交游的内容也颇为广泛,对黄庭坚的流寓生活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王献可,字补之,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元祐七年累官知麟州、西作坊使。因擅自统兵追击夏人勒停,起为英州刺史知泸州。绍圣中知泸州。元符初迁左骐骥使,权发遣梓夔路钤辖,管勾泸南沿边安抚使公事。元符二年五月,坐元祐中上书议论朝政罢职。崇宁初入元祐党籍。《元祐党人传》卷九,《山西通志》卷一百二十有传。
黄、王交游,始于治平年中黄庭坚对王献可的耳闻。此事记载在《答王补之书》:
“庭坚再拜,补之使君阁下。治平中在场屋间,尝与李师载兄弟游,因熟知阁下才德。此时方以见闻寡浅,日夜刻意读书,未尝接人事,故不得望颜色。其后从任东西,忧患凉倒,每见师载,犹能道补之出处。今者不肖得罪简牍,弃绝明时,万死投荒,一身吊影,不复齿于士大夫矣。所以虽闻阁下近在泸南,而不敢通书。忽蒙赐教,礼盛而使勤,词恭而意笃,所以奉王公大人者,投之御魉魅苟活人之前,始惧而不敢当,读之赧然。惟是先公全州之政,名实相权,重以李诚之所论,可信不疑。顾流人罪垢不可洗湔,虽强颜称述,但污辱先公耳。惟阁下文武不疚,治边郡有声,是将震耀功伐,自昭于青云之上,以笃前人之烈,宜当属之王公大人得意之士,而自贬损,托名于不肖,何哉?在中朝时,挟文章、有名誉、居庭坚之右者甚众,阁下不取诸彼而取诸此,何好恶酸咸,与时异哉?平居其言不见信于人,况于罪戾有言不信之时,阁下何取焉?加以忧患之余,神明去干,旧所记书,昏忘略尽,穷乡又无书史可备寻绎,提笔临纸,茫然不知所云。而辱语托丁宁,期于必得,勉辄成命,书其大略。言语昧陋,安能增光辉万一,以慰孝子之思,以满全人之意?边授来使,病于夏畦。庭坚再拜。”
未完待续《黄庭坚与王献可,海内存知己(二)》。